- 性别
- 保密
- 精华
- 阅读权限
- 20
- 收听
- 听众
- 注册时间
- 2010-6-7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|
沙发

楼主 |
发表于 2013-5-26 16:25:44
|
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prostar 于 2013-5-26 16:31 编辑
q( ^4 ]% ^% x& ?
9 G$ R9 D" ]0 j; ~7 `, D彈片機構能在車輛回油再加速時,產生不同的變速特性,在傳動效率上有全然不同的思考邏輯。根據筆者實際測試&調配傳動的情況來看,要將彈片型普利珠調配到理想狀況,需要經過多次調整測試,才能配出理想的變速特性,傳動調整邏輯與過去不太一樣,筆者認為調整的技術層面較高。
0 {0 D2 o" v( S* X8 I0 c( [9 V- P. x' x8 }+ r- j
" v9 o3 ?- o I; ?* Z0 D彈片型普利珠 在最高點的樣子,由於只是模擬最高點位置擺放,彈片機構並沒有真正作動。就官方給的理論來看,在最高點時,普利珠彈片應該是撐開壓板而呈現筆直的狀況。
/ A. ? `/ D7 X. e% P2 S$ |' }( k1 {4 {0 t7 m
~馬力機實測~
/ B$ X8 l) {/ v" ^8 u, |看完運作模擬介紹之後,筆者借來一台原廠勁戰,將進行以下實驗,試圖驗證普利珠改變形狀的條件之下,性能變化為何。小小的普利珠,到底有怎樣的變異呢? 是否能小兵立大功呢? 就讓筆者測試給各位看吧!# I+ U' T3 ` r8 |7 b
& j% n6 B4 z8 q: ]# n, k測試目標: 僅變異普利珠外型條件,普利珠珠重相同,藉此驗證普利珠變異後的傳動效果
" I: P% R5 Q. `! b: F% F4 J測試車款: YAMAHA 五期噴射勁戰 原廠車 (2011年款): L. A/ k/ s- S6 P5 k+ p- n7 r$ N
測試條件: 原廠引擎,改裝傳動,原廠排氣管
- {- y: ^3 n$ s1 z7 T" n3 q2 [, E3 x測試機器: Dynojet SD12# V; l* H/ z% }8 o* h
測試氣溫: 約32度
6 ^5 A* _3 ~! ~9 K4 ?3 o( O0 P測試濕度: 約23%
- q0 r3 N. h8 g P$ T9 q' @' @' z& A) w$ z* S5 U
" o. S8 m# b2 P; ^$ f筆者將進行馬力機實測,將驗證普利珠外型設計改變之後,傳動效率變化差異的情況。: j: s9 H H" c) O7 t6 N( Z1 x
1 D6 r4 D, F1 @: ^" O8 v3 r/ i
3 Z" D6 N2 W0 M7 B' S( a1 R測試時,將使用同樣的普利盤組、開閉盤組、離合器、離合器外蓋、大彈簧,唯一改變的條件只有普利珠外型,連普利珠的重量都沒有改變,以驗證三款普利珠的性能變化為何。7 R, a7 `9 z; ?: u
! M' ~+ G. o: S# y; g$ m; S& m( [) z+ F+ ~, G
普利盤墊片厚度都沒有變動的情況下,三款普利珠裝上去,皮帶位置就都不一樣了。前面皮帶最進去的是多邊珠,其次為圓珠,最出來的則是彈片型普利珠。在普利珠"直上"的情況下,三款普利珠所造成的皮帶位置都不一樣,就現況看起來,起步反應為多邊珠>圓珠>飛天珠。5 N T$ y P: U N/ Q- u x; O
1 I' f5 B8 `5 H+ Z+ P
6 X7 w. O. f# f" C9 S6 M9 J三款普利珠大觀園,小小的普利珠改變作動方式之後,對CVT傳動系統有多大的衝擊呢? 待筆者進行馬力機測試後,應該能看出其中的差異。
) u( z5 D6 s2 G' y! P1 M9 A0 p4 D1 z9 A$ M9 N
- R5 A5 a! {$ F0 B" j' D9 N
筆者第一次安裝飛天珠時,也是花費了許多時間研究正確的安裝角度,基本上只要將彈片機構角度調整跟壓板角度接近即可,就會安裝在正確的位置。% z" y2 S* i. M; v# M. y: l
8 \+ D5 E' z% j
7 p% q3 y1 k- u1 f! j" ^! U筆者所測試的新勁戰圓珠的珠重為9克,多邊珠也採用9克的重量,經電子秤確認,總重約為54克,無誤。5 t& I+ I& g& Y5 b5 }6 H
, F' e4 { Z" @7 O4 M7 s$ g! h/ K8 b5 E/ S
將多邊形普利珠安裝進普利盤,準備進行馬力機實測。2 G5 i7 K1 l4 v- K! J9 z) ]8 t) w9 W# c
* Z. D- H, D! f: k
3 T4 f0 }# ?7 d4 p1 D彈片型普利珠(飛天珠),9克六顆,總共約53.5克,有一點點小誤差,不過還算在公差值內。/ D3 z3 w# d" c$ Z& ]: _
7 b8 l, G$ @4 N, g5 x" W8 ?9 B0 o' c8 J& J+ I
第一次擺放飛天珠時,要花比較多時間確定普利珠的方向,深怕放錯方向。
9 n" S+ M) {+ |" v4 p
9 Q. y( i' B: N! X' T6 S3 x6 h+ k! \/ ~( |5 ]- A* I
再次確認飛天珠擺放的角度,開始測試啦!
9 |/ D/ | [. B- m" F) E
6 m5 D+ l- X9 J% O- W' g7 g+ [
) c K/ X- }! a# l筆者在測試前確認普利盤墊片厚度、皮帶位置,再三確認後將測試建立在更公平的測試條件下,希望提供給網友們更具公信力的測試數據。1 Q2 T( d0 J- r; @2 G/ S0 p# P
2 @ J9 r, W- W; Y' W4 R
% b/ M s+ h- l: _其實在還沒實測前,光是換裝不同的普利珠,就能用肉眼明顯看出三款普利珠所推的皮帶位置都不一樣,想當然馬力實測數據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。8 l. ?& s- y+ k& x' F
& w$ Q) T0 x6 s7 x* o) s* g6 l" b5 {, p7 x9 ~; P
經實測,這款新勁戰斷油轉速約為9450轉左右,但這次普利珠測試沒有拉到斷油的必要性,這次將測試最高轉速設定在約8250~8400轉之間,此時正是原廠引擎最佳動力帶附近,馬力也開始下降了。
$ R( {, z% M+ W- Z' d U' e, i
7 P9 p0 Q7 L3 q K+ L4 R7 X3 c u: U& H
【點此看原圖】
]* z% J, w4 N" A; x0 Y: i* ?傳統圓珠,馬力最大,但起步之後中速部分掉轉程度最嚴重,馬力峰值在時速35~40之間就湧現。
. J* c; M/ z6 @& q* W6 e多邊形普利珠,馬力普通,前段馬力是三者中最小的,不過當時速過75之後,三者馬力圖幾乎相疊在一起。
* G3 [3 M7 @0 l3 P% C) v- [4 X彈片型普利珠,雖然馬力不大,但是馬力輸出最平均,中速時的馬力輸出較圓珠好。
F* j/ \2 w7 O' Y3 A& l9 y5 k `4 m3 Y1 l
5 @8 x1 x7 O- A1 Y G- A4 n9 n4 E" O【點此看原圖】9 C2 Y6 f+ H) s( q6 C: H6 D7 w
傳統圓珠,低速扭力最棒,時速45之前的扭力表現是三者中最好的。- S8 p+ ~' m* t% f% H! `& o
多邊形普利珠,扭力表現中規中矩,也不算特別差,剛好介於平均水準之上。
" n5 e$ p- K4 Y6 l彈片型普利珠,中速扭力帶是最廣的,最佳扭力過時速55之後才開始下降。( ]; Z3 [% b. I& a7 f* S$ C
5 R2 ~/ e+ _* d2 P
& C. G3 n: H# ?* M【點此看原圖】! Z5 v [2 [2 {2 ]5 V8 N
傳統圓珠,拉轉反應也是不錯,不過中速掉轉的情況比多邊珠還嚴重,引擎最高轉速是最低的。
/ L! {: Z. x' _8 G( L* E! Z多邊形普利珠,拉轉反應最快,速度比圓珠還要快,同樣單位時間能達到的轉速是其中的第二名。
, c& j% }: |1 Z4 g% ?彈片型普利珠,拉轉速度雖然看起來最差,但是轉速攀升的曲線是最平均,掉轉程度最細微,同樣單位時間下能達到的轉速最高。
! m8 k; y- b2 [3 L" J9 I
- i4 ^% y0 @, V" v/ J& j/ p- g8 L% \, h: v0 b+ Y
【點此看原圖】
/ \6 S, s0 P8 E6 u! S傳統圓珠,整段變速域的速度都較其他兩款普利珠好。
, @2 c# a9 C* }+ O4 v多邊形普利珠,低速時的速度比彈片型普利珠好一點,中速過後兩者的速度曲線幾乎重疊在一起。3 R) a. Q7 l3 ^- f& |0 ?. |& v
彈片型普利珠,低速時的速度是最慢的,但中速之後的速度延伸跟多邊形普利珠都大同小異。
S3 R/ o, Q( ^' g, P6 ]* c0 K8 W U8 c9 P, [$ ?* h. I
~賽場實測~
) T$ R; J0 o2 k C測試封閉賽車場路測,在『直上』三款不同普利珠的情況下,來測看看複合式彎道車輛回油再加速的實際性能差異情況。
! C( ?3 Y+ y, V b J, d4 H3 U! j7 C7 B% l3 _+ u7 [
測試目標: 僅變異普利珠外型條件,普利珠珠重相同,其餘設定不變: F+ n8 o8 u8 J* H- j9 ?# ~5 C
測試車款: YAMAHA 五期噴射勁戰 原廠車 (2010年款)
. a( Y' O+ r9 V. J- m& U8 m2 L測試條件: TSR C組引擎,改裝傳動,改裝排氣管
0 h7 v9 t8 [, c2 O) W' K$ f: V5 @& z測試氣溫: 約32度
2 W+ ?0 x0 c' o2 A, b+ Y8 r+ o測試天氣: 大晴天, Z/ Y2 Z6 z6 c: N1 z2 N
測試車手體重:約58KG) Y3 z* i. q# g* X/ X2 x
( T6 M" p9 A m4 l5 {; a為了進行賽道測試,特別商借一台TSR C組比賽車,相約於練車時同步進行普利珠測試。+ x# Y" z. I& a1 F
# Q& O% r, @0 y/ Y& A! m) m) V: g* p3 W
/ r2 F& {2 F- V
本次賽道測試中TSR C組比賽車,引擎排氣量一樣維持在125c.c.,點火系統、凸輪軸、汽門彈簧、汽門帽可更換,其餘一概限制使用原廠部品不可改裝。. v, c" p/ v- I
- {) f' N3 K- o! L! W
" |& u9 y5 D6 \9 D9 q5 k
進氣系統,節流閥口徑、空濾箱肥腸、進氣歧管尺寸維持原廠規格,空濾則有改裝上高流量空濾,空濾外蓋則無加大同樣維持原廠規格。* O" G5 G* ]7 V8 Q$ N) Q8 a
5 A7 c4 c$ E4 I0 a/ t x. C( D( W: |& [- u1 T# d
TSR 125C組規則可改裝上外掛ECU供油電腦,基本上引擎轉速已經可以超越原廠限制,這台125C組引擎最佳動力帶約在10800轉左右,引擎末端轉速則約落在11200~11500轉之間,是非常高轉設定的競賽車輛。
5 q4 @. }% H" E" c" P
# f' E- |8 v& I$ _
1 q; W2 n0 w, j$ m剛抵達位於彰化溪湖的K1賽車場,先讓測試車手騎乘測試車輛試跑幾圈,熱身一下。
) d6 c; _2 x( k9 o. s1 z* Z/ U' Q. Q( w6 R* S2 A8 |
/ B* d, {' u; j% ~6 u# `# T1 k
當試車手重新熟悉賽道之後,便在開始測試前先記錄下原先車況的最佳單圈做紀錄。
5 n0 |- H( y! O. ~0 s1 ~& |: U$ o Q8 T
/ T, v# G$ I2 `- {7 o6 F確認車況OK、車手騎乘感OK之後,便開始進行第一次測試單圈記錄,接下來看看今天所使用的測試輔助儀器吧!0 d. z$ B& f* r8 g* c% f
2 j" O; P2 t" k! G2 E
4 D; ?% i* i* G+ h: d7 y
AIM場邊紅外線感應器,只要設置在終點線旁邊,儀表就會自動記錄下所通過車輛的單圈秒數。; q4 H3 a' {2 G; D9 W9 [( _
6 u% P5 q& S) ~1 s+ f9 q" }. O( O5 Q3 m6 M1 P3 W
AIM MYCHRON4儀表本尊,除了單圈紀錄之外,還可以記錄下引擎最高轉速與最低轉速,對於筆者要測試的傳動系統,剛好能從單圈成績、引擎轉速記錄看出一些端倪,實際車速與加速性能到底有沒有變化,將封閉場地的單圈成績列為參考依據。在封閉場地中複合彎道,不斷地回油再加速,三款普利珠對於加速性能、引擎末端轉速都能做初步的比較。預計每一種普利珠在測試時測試十二圈,前兩圈暖胎,後面十圈再取最穩定的單圈成績作為測試數據。由圖中畫面看到的就是儀表顯示畫面。這次測試下來,引擎最高轉速其實變化不大,三款普利珠的最高轉速差異大約在300轉之間,引擎轉速約在11200~11500轉之間飄移。同樣普利珠重量之下,圓珠轉速約為11200轉上下、多邊形普利珠的轉速約為11300~11400轉之間、彈片型普利珠則約11400~11500轉之間。
& }. u5 m# [; S
6 N& @3 b6 n( R8 f- I j' c G) A
本次筆者使用記錄器為QSTARZ BT Q1000EX 10Hz版本,分析軟體為Q Racing V3.2.2。可記錄下場地車輛行進路線圖,最高時速、平均時速,並且可設置多個紀錄點,可分別比較點對點的區段時間。為求測試更為精準,筆者將取三款普利珠十圈測試數據中,三者路線最接近的紀錄來探討。 s C+ O, P9 N/ i' F+ m
" M9 k5 S8 l! b
0 Y/ n- I) Y) T0 V本次賽道測試的主角囉! 三款普利珠,多邊形普利珠、彈片型普利珠、傳統圓形普利珠。
* q9 F2 `+ e9 m0 G7 }! J9 g! `0 M0 D. h8 Q% a' B3 Z
3 a7 ^: p( W3 B A4 \! f% V為求能真正瞭解普利珠外型改變的性能變化,本次賽道測試以『直上』普利珠測試,整套傳動變異條件僅普利珠的型式,珠重、大彈簧、普利盤組、開閉盤、離合器、離合器外蓋都沒有變動。
7 _" T N$ Y$ e5 B, T7 R4 M8 ? q' u W( C
* J" r: j- F0 v$ S; Y
擷取完原本車上的數據之後,換上不同的普利珠測試囉!2 ?- d9 G3 B0 @0 V7 Q
' X( s* b' Y( h1 b0 f f( [2 q
8 i! r h; O/ B% O
在進行測試前,再三確認其他傳動零件沒有異樣。
( l) r4 F: B( L" u
2 v1 i) g( p$ J* W! ?8 ?1 Q; X7 Y/ T/ X9 S9 h
三款普利珠的皮帶位置也都不相同,皮帶起始位置等同於車輛起步的變速檔位(請以腳踏車變速前後齒盤來思考),當開閉盤端的皮帶在越外圈的位置,等同於越小的前齒去帶動越大的後齒盤,車輛起步就越輕快。當筆者『直上』三款普利珠時,僅改變普利珠型式,未改變其他設定的情況下,多邊形普利珠的開閉盤皮帶位置最外圈,其次為圓形普利珠,最後為彈片型普利珠。實際騎起來,多邊形普利珠的起步的確是最輕快的。
4 N7 z& H! T+ u. i; A& l! S+ @: v s4 G
8 x( k! w' e# K$ q/ l7 w( U* ~) m0 W經過三款普利珠實測之後,壓板能用肉眼觀察到三個不同的接觸痕跡,證明三款普利珠推壓板的運作方式都不太一樣,即使普利珠維持一樣的重量,仍有三種不同的變速特性。
N! n4 @ |$ y( V/ E+ u; o- R' E# c T& ~- m% o$ w
) a! P+ z. {1 H. q( w: v
【點此看原圖】
3 I, v! r T- s3 I; e8 Z, c7 k
3 o2 D$ x' v& [4 u, Z* \本次賽道測試的賽道是位於彰化溪湖的K1賽車場,GO KART、機車都可以下場練習,賽道全長約為1000公尺,以目前TSR賽會比賽紀錄最佳單圈約為46.5秒/圈(125A組),今天所借用的125C組比賽車場地最佳紀錄約為51.2秒/圈。不過,最佳單圈並不是本次賽道測試的重點,主軸擺在同一台車、同一位試車手、同一套傳動、同樣的普利珠珠重,變異條件僅有更換普利珠型式而已。經過半天的測試,三款普利珠總共在賽道上測試36圈,每一種普利珠總共測12圈,其中在不同普利珠替換的過程中讓車輛冷卻約30分鐘再行測試,讓引擎工作溫度不要過高,也將傳動熱衰的可能性降低。盡量讓三款普利珠測試的條件接近,才比較容易測試出性能差異。' b# _" p$ v0 o: ^6 ~
c9 J: p+ I( q從上圖可以看出,在三條比較接近的路線之下,單圈也是有些微差距的。綠色線為傳統圓珠的測試紀錄、橘色線為彈片型普利珠的測試紀錄、紫色線為多邊形普利珠的測試紀錄。接下來,來看看每一段彎速的差異吧!
* x1 G* W' L; T8 w& O4 Q4 m5 F n( w* W
% @2 \- U- f8 ]1 x, r: x7 e: H% w
|
|